2009-02-16 21:14
七扯八扯,聊点正题。
关于马6的来龙去脉,有必要在此陈述一下。与其他的舶来品牌不同,马6并不是一家所谓的“一汽马自达”公司生产制造出来,而是由一汽轿车从日本人手里购买来生产许可,同时购买商标许可生产出来的,然后通过一家“一汽马自达汽车销售公司”(注意,是销售公司)进行销售。
而同样悬挂马自达商标的马3与马2,则产自长安汽车与福特汽车的合资公司,因福特业已收购马自达汽车,故也算得上血统纯正。
这其中的区别,有如人工授精与正常怀孕,当然,只要生出来的孩子不是弱智,过分纠结出处显得小气。
马自达6自出世伊始,优异的操纵性表现非凡,人送诨号“弯道王”。较短的轴距,轻盈的车身,加上精良的底盘调教,路感精准,造就舒适的驾驭感受。从操纵的角度而言,它对得起每年新增的近8万个拥趸。虽然与宝马3系那种“钉在赛道上”的顽固分子相比,马自达6有些力不从心,可相比雅阁60码过弯时笨拙的身形,这辆短轴轿跑称得上是“驾驶者之车”。
变速箱的平顺度不错(仅指平顺度),无顿挫。
噢凯,好话说到这里,如果还要老子说漂亮话,那就要昧着良心说瞎话了。
马6上的2.3L发动机乏善可陈。虽然从数据上来看,这款4缸发动机扭矩达到226Nm,但车重仅为1400公斤马6起步没有太多的推背感(是否因为其起步扭矩较低?),无法想象更大更重更拉风的蒙迪欧致胜,如何用这个机头来完成“运动高轿”的梦想。
变速箱的降档响应太慢,不符合其轿跑公子哥的华丽身份。若是碰上飙车的(马6经常参与并制造此类killing time的烧油活动),一脚地板油下去,变速箱小心翼翼地观察1秒,方才领会车主意愿,遂鼠窜。
令人失望的是,放眼望去,许多细节无处不在地展示厂商精明的小伎俩:
从经济性出发,精明的卖家放弃了在性能上更加追求卓越的探索,选用韩泰205/55R16胎,平平的抓地力表现,差强人意的噪声控制,无论从哪个方面都与“运动”这两个字无缘。甚至连高配的轿跑上都没有做任何调整,胎依然是那个胎,轮毂依然是那个轮毂,实在让人费解。
不论车型配置高低,发动机机盖一律没有气撑;
虽然匹配了强大的Boss音响,但马6的隔音却做得是一泡X,纵然车里《奥兰多》唱得是梨花带雨如痴如醉,外头菜场小贩的嬉笑怒骂闻的是活灵活现丝丝入耳;如果车主是车震爱好者,就算是窗户涂上油漆,良好的隔音系统能够让闻者立马情景再现一幅肉搏场面。。。。。。
我同样不能理解的是,为什么天窗没有一键关闭(是否与其设计时采用的电机有关),碰到下雨,马6驾驶员要保持指天发誓的姿势约15秒,方能将顶盖关闭。。。。。。
还有内饰作工,丝毫不差地传承福特的粗糙工艺,仪表板、门板无设计感可言,质感也与细腻二字无缘。去看看日产的天籁,内饰作得精致可人,触感宛若二八少女。
总结陈词:
1- 从卖家的角度而言,这辆车可以打90分,自上市以来,每年递增近8万用户;
2- 从买家的角度而言,我不知道可以打多少分;
3- 马自达6更应该被称为“街车”,热心参与城市飙车;在中国,屈服于经济性,它被中庸地改造成一款“平衡”的家轿,并当作B级车热卖;
4- 这种平衡还带来另外一种结果——女性化,而马路上更多的女性车主证实了这一观点;
5- 幸好,它并未丢失其运动特性,沉重的方向盘除了向驾驶员传递精确的路感,还可以让举重或拳击爱好者能够时常锻炼而保持发达的上肢力量,很人性化;
6- 如此苛刻的言论,是基于其价格媲美诸多B级商务车的情况下;如果它的售价只有目前的8~9成,此文将通篇布满溢美之词;
7- 2.0的马6性价比更高;
8- 开马6的人不要酷酷地将自己的爱车称为M6,因为如果这样,宝马的车主将不知道如何称呼自己坐驾,毕竟人家花了将近你10倍的代价;
9- 此文如对马6车主有任何冒犯,某甚感抱歉。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